提高孩子创造力需全社会之力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8-26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■陈宝泉

  近期报载,有国际教育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的情况作调查,其中,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第一,创造力的排位却很靠后——“倒数第五”。国际上类似的评估很多,在21个国家中排“倒数第五”还不能说是“世界倒数第五”。但是,中国孩子的创造力有待提高,提升国民的创造、创新能力要从青少年抓起的确是人们的共识。

  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近期许多高校的发展目标,各高校也为此作出了更新培养方式、调整专业、调整课程设置、加强实践等多方面努力。但是深谈起来,有的校长不无忧虑地认为,大学教育仅仅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,如果基础没打好,知识、能力结构与思维形成定式,光靠几年大学教育难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潜质。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,提高孩子的创造力,中小学阶段是关键,不光是学校教育,整个家庭、社会环境及文化层面都必须改变。

  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,我们完成了一轮课程改革,实现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突破。但是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改善,仍有待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改变。应试教育就像紧箍咒,使得许多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、教育改革的努力无法通过。应试教育的问题集中在学校教育,更深的根子还在于社会用人标准过分看重学历文凭。高校扩招后,企业用人的学历门槛也随之抬高,竞争焦点从高考上移至研究生考试,下移至幼儿园的学前教育。这一死结打不开,各级各类教育的应试倾向愈演愈烈,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。

  破解应试教育难题的同时,我们的教育模式也必须改变。有人说中国人与犹太人有许多相似之处,比如都有悠久历史,都重视教育等。但是犹太人的成才率之高,犹太民族在坚韧、智慧与创造力等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,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育。以色列的基础教育秉承“塔木德法”的读经传统,20多人的小班分成两个组,先是甲组提问,乙组作答;然后是乙组提问,甲组作答。看重的不是答案对不对,而是问题是否提在关键点上。相对于寻求标准答案的做法,这是使人越来越聪明,越来越智慧的教育

  教育模式更新的基础在于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更新。我们的传统文化偏重于传承。教育在传统上也有重认知、轻实践的倾向,功利色彩浓重。这些传统观念不改变,即使学校教育出台改革的举措也很难得到家长配合与社会呼应。创造力的形成不只是要有奇思妙想,还要有方法的探索,要有实践能力。富于创造力的民族往往在教育上都有重视实践、重视能力训练与方法传承的传统。欧美国家家长的“教子经”有一条就是能自己干的尽量让孩子自己干。实践不仅出真知,还出自信心,出创造力。